cq9电子(中国)官方网站IOS/安卓通用版/手机app下载

cq9电子(中国)官方网站IOS/安卓通用版/手机app下载

CQ9电子

CQ9电子

南工要闻   NAVIGATION

《学习时报》刊发芮鸿岩文章:推动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

时间:2021-03-26 来源: 作者: 摄影: 编辑:赵蕾 上传:

2021年3月26日出版的《学习时报》刊发我校党委书记芮鸿岩文章《推动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》。全文如下:

推动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

芮鸿岩

高等教育如何立足“四个面向”,围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精准发力,大力推进产教融合、产才融合,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,笔者以为应重点把握三方面内容。

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。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、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。要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自觉担当上下功夫。深刻理解和把握“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”的重大意义,充分认识到这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,是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,也是高校自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主动抢抓战略机遇,自觉服务战略目标。要在“努力实现更多‘从0到1’的突破”上下功夫。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、开展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原始创新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。要提高组织化程度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以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、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,致力于增强原始创新动力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,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,在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上求突破,不断提升前沿技术供给水平。要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上下功夫。自觉面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,激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动能。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体系,建立健全与政府、企业常态化制度化的互动机制,促进多元要素集聚的融合创新。要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,着力打造一支有意识、有能力、有活力,擅长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,形成鲜明导向,激发内生动力,提升创新的靶向性、服务的针对性。要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评价体系,围绕目标任务科学设置评价指标,明确评价重点,通过动态监测、跟踪问效,对成效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。

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支撑高质量发展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是高校的重要使命。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,以优化学科、专业为落脚点,提高履行使命的质量和水平。要全面“融进去”,积极融入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大潮,通过靶向式的知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生产推动经济发展,以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,围绕产业链部署学科链、集聚人才链,推动区域产业链布局优化,为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贡献力量。要真正“深下去”,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,瞄准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集成电路、生命健康、脑科学、生物育种、空天科技、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,通过推进学科交叉融合,重组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,建设一批交叉学科,开办一批新兴专业,将高校的学科地图、专业地图与经济发展的产业地图深层对接,实现从基础研究、共性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应用的深度融通。要主动“走出去”,延伸服务手臂,面向经济建设需求,与政府、企业共建创新载体,致力于打造一批集人才培养、科技研发、中试平台、实训平台为一体的创新载体。充分开放高校各类既有创新平台,面向一线需求开展“真问题”的研究,推动校内研发机构和教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
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高质量发展。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。高校要积极贯彻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的方针,通过改革创新举措,构建更加科学、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,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,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。着力改革人才评价体系,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点,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实效、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,全方位培养、引进、用好人才。要坚决破除“唯论文、唯帽子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的倾向,转变科研产出的评价导向,注重评价教师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水平,鼓励教师跑企业、做研发、强转化,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,使教师在推动科技创新中赢得地位,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实现价值。着力优化利益分配机制,构建充分体现知识、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,完善教师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,推进薪酬制度改革,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,采取年薪制、协议工资制、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。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,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,让市场成为评价创新能力、科技成果的尺子,激发人才创新活力,形成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。着力完善人才双向互动机制,按照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、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、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、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的要求,推动高校人才与产业人才双向互动的频度、融合发展的深度、协调发展的程度。通过聘请产业教授、创新创业导师等形式,将高水平工程师、高技能人才引入高校创新人才体系。通过“科技镇长团”、企业“科技副总”等人才项目,推动高校人才资源、创新要素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配置,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,促进高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的转换。

(作者系CQ9电子杭州电技大学党委书记)

南工要闻